“大哉问”:孔子老子儒道的对立、互动、互补
2023-07-15 10:20:22
  • 0
  • 0
  • 3
  • 0

我们今天都说自己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后代,这是文化意义上的用语(而不是遗传学上的,也不是伦理学上的意义)。

从历史文献资料中,今人可以看到两个奇特的记载:

——关于黄帝的传说,讲黄帝的修炼成仙,其实是讲黄帝个人生命的结局,连《史记》都说他登天成了仙,这可能是人们对他的一种美好祝愿,所谓“万岁”、“万寿无疆”、“永远活在我们心间”的意思。

——关于黄帝的谱系,在从尧舜到秦朝为止的所有的帝王,追根溯源,都是黄帝的后代。

这两点今人有怀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把时空逆转到轴心文明时代之前遥远的非家天下没有世袭制的时代,中华民族源头文化精神有一条坚韧的在“德治仁政”与治山治水实践中萌生的原始科技牢固相串联纽带。

东方中国的文明源头一点也不比西方差。

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 、庄子、墨子、孙子、管子、列子、屈原、荀子等超级文化人。后人无法超越他们的人品与智慧,故服膺其说,形成不可动摇的文化传统。

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至少自轴心时代起,有一棵根深蒂固的对立的思想千年大树!?

对比轴心文明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希伯来宗教依靠外部力量离开此世)、印度解脱宗教(依靠自己的修炼离开此世)、古希腊认知理性(对理性认知的追求进入此世),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它是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此世的价值追求。

“以道德为终极关怀”,是中国式超越视野的核心价值。儒家以家庭伦理为道德根据,它起源于周代族群传统。儒家道德伦理是政治、社会制度寻找正当性的最终标准。“儒学以家庭伦理为中心,并将血缘关系道德化,建立普遍的等级秩序。”那些对该核心价值的部分或全盘否定的思想流派,具有与儒家同样的,即在此世、依靠个人的超越视野,它们和儒家文化的互动不会偏离中国文化一开始选择的方向,因此同属于中国文化大传统。

站在这一角度,需要全准(全面准确)定位起源上的道家是对儒家价值的全盘否定的。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集注·先进第十一》)。庄子的话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集释·齐物论第二》)。这表明儒道两家的人生关怀都在现世,不以超现世的彼岸天国为思考人生意义的出发点。道家和儒家一样,高度重视个体的自觉,如何在现世实现人生价值,过好自己的一生。儒家强调,君子求诸己、反身而诚,追求道德完美,获得乐莫大焉的生命意义。道家认为,人只要有足够的智慧认识到天道即自然,就会自觉地选择度过自己的顺其自然、无挂虑、逍遥自在的人生。因此,从文化的超越视野上看,重现世和靠自己这两点,儒道两家是一样的。

对比分析儒道两家的思想结构,可以看到道家主张全面否定儒家的价值。老子写《道德经》,是要告诉人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于道之人生,这个道是否定儒家之道德追求的。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个体意志指向善,善具有确定的价值,对应着一组礼仪规范,人追求道德目标就应该遵守这些规范。道家否定儒家,首先是根本否定任何确定的规范。《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如果道是可以说出来的(第二个“道”字),就不是常道了,“常”也是指道。什么是常道?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的本质内涵是“反”,即返世界上哪有什么固定的规则啊!常道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往复循环、流变着的,没有规则、变化无常才是道。依此,道家认为任何确定的规范都是没有意义的。道家此观点,可称为反规范。

儒家认为普遍之好的善对应着确定的道德伦理规范,道家以顺其自然来否定这种善。老子也讲善,但对善的理解与儒家完全不同。在道家眼中,根本不存在什么有确定内容的善,善是自以为聪明的人造出来的:“智慧出,有大伪”;儒家提倡的那些道德礼法,不过是因为“大道废,有仁义”(《老子道德经注校释》)。老子以水的品性来喻善,讲何为道。他说,最高的善就如水那样,水滋养万物面不争利,安处众人讨厌的低下地方,差不多可以说水接近于道吧。(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参见《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在老子看来,要做到善,应该如水那样任其自然,而不必刻意探问追求什么是代表普遍之“好”这个问题。任何价值都是人施于对象的主观评判,因人因时而异,无所谓确定的好与坏。道家认为不存在确定的价值,因此,符合道的正确态度是听任自然,它是什么样就怎么样,既不肯定,亦不否定。道家的这个观点可称为自然。

儒家讲的道德是向善的意志对应着一套行为规则,道家先否定了善是具有确定内容的好和特定的行为规范,进一步还要否定对道德的理解,即所谓向善的意志及其指向。道家也讲“德”,但道家的德必须符合变化无常、没有形迹和具体规定性的道。因此,道家的德行是没有确定指向、没有具体内容,任其自然的“无为”。老子说:上德之人不以德为德,才是有德;那种德性差,害怕失去德而刻意追求德的人,才是无德;礼不过是因人的不忠不信而设立,是祸乱的开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参见《老子道德经注校释》)道家认为,符合老子所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家这个重要观点,是以“无为”来否定向善的意志。

道家这三个主要观念,第一是反对既定规则,第二是价值的好坏会不断向反面转化,第三是无为,否定向善的意志,不要有任何执着,它们全是由否定儒家而来的。

老子开创道家,庄子进一步深化、拓展了老子思想。老子讲“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到庄子看透世间一切,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演变成了齐物和齐论的论说,达到更加洒脱的逍遥境界。在庄子看来,任何生物,草木自然,大至鲲鹏小至蝼蚁,貌如西施或丑八怪,有无形体,生与死,统统一样,这叫齐物。因此,像儒墨之徒那样爱评论是非、好坏,正如同幼鸟鸣叫,没有任何意义,这叫齐论。庄子说,任何事物和言论都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庄子集释·齐物论第二》)庄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破除对有形体的事物、生死的执着,破除对言说正确与否的执着。

历史实际进程是,从秦到清两千余年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一直沿着孔子开出的方向发展,没有演变到其他别的类型。

先秦诸子奠定了中国文化超越视野的类型,它只是中国思想史的开端。此后,主流思想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在与外来文明的融合中,不断演化发展着,随时代而变化,这也是中国思想史的主要线索。

从进化与生成(生长发育成长)的视角,可将孔子老子儒道关系概括为对立、互动、互补关系。

道家主张的无为、无执,物我两相忘,是身处此世但不干预任何事物的观赏逍遥、一旦道家讲舍离世,就不是道家而是佛了。儒家作为正面的基本价值存在,道家作为否定儒家的价值存在,二者共生。有儒家,就一定有道家。全盘否定儒家一定是回到道家,这种共生现象贯穿在整个中国文化的传统中。所以道家文化是作为儒家文化的补充,非常发达,也是中国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智慧之源。

如果将名家和法家,以及杨朱和墨家为什么消亡等等都整合进来综合性思考,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如何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根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文明珍珠”串连。“时间轴”上串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空间轴”上串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轴”上串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文化也像土壤与流水培育与滋润人类社会成长。

然而,诸如不同文化中的“为富不仁与为仁不富”、“上智下愚与众生平等”、“个体中心与天人合一”等的冲突屡屡使一些珍珠撞伤、脱落,文化环境的污染让纽带变腐……

如今,正处在“第二个结合”的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历史时期,南孔圣地,能否先行一步,不再重复冲突文化时期(正反冲文化)与解构文化时期(正反拆文化)的老路,探索和谐和合文化 (正反补文化)的新理论与路子!?(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强调“第二个结合”能够进一步推动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年6月19日)

(图片来自网络)

2023年7月15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