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问”:吾其为东周乎!复辟乎?改良乎?
2023-07-02 21:12:20
  • 0
  • 0
  • 1
  • 0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出自《论语·阳货》。原文为: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按徐志刚《论语通译》(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21页)原文的意是:

公山弗扰据费邑叛乱,召请[孔子],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何必非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召我去的人,难道会让我白去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公之道啊!”

愚以为,《论语》最难读懂的一句话是“吾其为东周乎”。一般人对《论语·阳货》通句通字没问题,但不见得明白全文确切的意思。

1988年,我曾在北京及上海有关刊物上发表文章。那个年代靠邮票通信联络,也只能靠小众媒体报刊杂志了解理论学术动态。

记得1988年春,我在上海社会科报上发表《解救哲学贫困需要马克思的献身精神》一文不久,收到了浙江省政府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云河与上海复旦大学胡曲园教授的来信。

胡曲园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哲学系主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工会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名誉顾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胡曲园教授在给我的来信中说到他的眼力已很差,将他发表在复旦学报上《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也复印寄来,并嘱我好好研究。

胡曲园教授当时有一个观点,先秦诸子的思想,虽各有其不同的内容,却具有一个共同的趋问,就是“崇古”。孔子说:“吾其为东周乎!”要把西周的文化制度传播到东方诸国来;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提倡原始公社的民主精神,自然也是崇古,老子主张“小国赛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当然也是崇古。只有后出的法家是反对崇古的。韩非《五蠹篇》)主张向前看的,但并未成为法家思想的主流,在法家看来,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抓政治,生产是第二义的。到了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时,他讲了 “制天命而用之”,并非要人掌握规律,改造自然,达到“人定胜天”的目的。他认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者”,是因为“人能群,牛马不能群”,而人之所以能群,是因为“人知礼义”,人能知礼守分,则合一,合一则力多,“力多则强,强则胜物”。其意仍然认为“力”是“礼”的副产物,只要人民服从统治,生产也就上去了。他主张“人不与天争”,就是说人用不着去关心生产,只要抓住礼义法度就行了。他讲的礼法,并不是要树立真正的法制,他把法从属于礼,从属于封建等级制度,把儒家的伦理等级差别提升成为法制的等级差别。后来虽然儒家定于一尊,而实际仍是王霸(法)杂用。荀子子在统治上加强了法的统治权力,而在实质上支持了复古。其结果,过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何有于我哉”的公社生活又成了人民不可企及的幻想,而所谓“尧舜之世,三代之治、汤武之迹”等等的追忆也就成了后世文人学者讴歌的对象,成了中国民族崇古的传统。这种传统的根源,在儒家定于一尊之后,人们似乎认为完全是受需家的影响。实际未必尽然,恐怕没有儒家,这种传统也还是不可避免的(胡曲园, 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那个时候,正应付浙江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大学课程(今浙大),“孔子”不在阅读范围。1983年参加工作不久,从领导书柜上寻得“稀有”之书——1955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竖排本华岗《辩证唯物论大纲》。从1983年1988年春到收到海复旦大学胡曲园教授文章之前,没读过“孔子”!今天再回顾,是胡曲园教授的《从老子说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吾其为东周乎!”的结论引上阅读与思考“孔子”之路。

从1989年夏天起,将近二十年,有机会从东北到南中国佛山工作生活。期间一有机会就收集有关“孔子”之书。在佛山期间还收到孙万鹏灰学系列丛书。有了这些条件支持,也就有机会从哲学唯物史观的视角阅读思考“孔子”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最早注意到,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中国、地中海和印度等地区出现了文化上的突破,他把这一时期称为“轴心时代’(Axial Age,前800~前200)(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哲学家把人类在超越突破之前的文化叫古文化或古文明,之后的叫轴心文明。如,“尧舜之世,三代之治、汤武之迹”属于古文明,春秋战国属于轴心文明。古代社会衰败所造成的古文明消亡非常普遍,古埃及有,两河流域有,古印度有,古代中国也有,像我们至今尚不能了解的夏文明商文明,三星堆文明等。

超越突破与轴心时代等于设定了一个社会历史走向的时空。

在古文明时期,人尚未具有超越现实社会制度和生活的更高价值和视野,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不可分离,当社会崩溃、作为文化载体的人消失时,文明也随之消亡。

先秦诸子的思想,虽各有其不同的内容,却具有一个共同的趋问,就是“崇古”。这是一个“退而瞻远”的历史现象。“退”指个体能从社会中退出来,远瞻就是人要寻找更高的精神价值、即考虑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为了区别于现代人的个人观念,把此前的个人简称为“人”或“个体”)。

“轴心时代”(轴心文明)相对于秦汉、大分裂时代及后来的唐宋元明清降至近、现代,是一个潜在层次。或者说,轴心时代是秦汉以降至近、现代东方中国文明这一存在层次的种子。

“轴心时代”的孔子虽然政治主张是回到周礼,但孔子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中国文化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的超越突破。

孔子对道德的阐释与西周时有极大差别。

周代早期,德的内涵是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族群传统,并不是作为moral(品行端正的、严守行为规范的)或ethics(决定、行为等的道德性)的道德。德的社会功能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凝聚某一族群的其同神圣属性、同姓同德。特别需要指出、西周社会的九族也好、同姓也好,专指有贵族身份的特定族群,普通庶民既没有自己的姓。也没有自己的宗族。只有贵族才有资格遵守周礼的那些礼仪,以示他们区别于不通礼的庶众。

孔子讲"克已复礼为仁”,就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做到克己复礼,他就是有道德追求的人。这样,孔子把周礼与周代贵族的宗族群体来了个大剥离,落实到全社会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实践的道德上。

实现超越突破有两个前提,一是人产生了独立于社会的意识,二是个体要思考并寻找不死的人生意义。孔子正是在这两点上完成了中国文化的超越突酸。“轴心时代”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们,只有孔子首先完成了这一点!?

吾其为东周乎!复辟乎?改良乎?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集注·述而第七》)!从此,追求道德完善和遵守礼仪,就不再是贵族的专利,而成为所有中国人的终极关怀。

“轴心时代”由孔子亲植的东方中国文明这一存在层次的潜在种子,经风经雨,生长发育为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东方道路!?

 衢州因南宗孔氏家庙而被称为“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五路总头”的衢州也因此成为一座有礼的城市;又是孔氏家庙,普天下唯二的圣地,且是东方中国文明启动点之一的古老而发达的地方,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古代轴心文明的接续性跃升的历史关头,重要的是区分而又分层推进孔子文化、宋韵文化、南孔文化——也就是把握牢在衢州的国家级、省级、地区级优势大推进儒家文化发展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大繁荣。

这个说法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方法的。

(后两张图片来自网络)

2023年7月1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