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抃与白云山的因缘
2023-09-19 22:57:20
  • 0
  • 0
  • 3
  • 0

根据柯城区作家协会徐为全、金秀玲、严虹霞等七位文学爱好者合著《琴鹤清风》这部书的结论——赵抃身为国家臣子,朝廷命官,以佛为心,以道为骨,以儒为行,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琴鹤清风》,为全秀霞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7月),本文的题目是按头做帽——恰如其分的。

石梁白云山,张良修身的传说至少已传了二千年,但作为世存的活生生的张良并没有到过白云山。

石梁白云山,作为青年赵抃读书的地方却是真实性的历史事件!

石梁——灵鹫山的道家文化也有着丰厚的积淀。

灵鹫山西南脉为梧桐峰、玉泉山百丹(担)坪、青峒峰(大靠山)。百丹(担)坪三面环山,谓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之说的玉清峰、太清峰、上清峰三座,唯东面豁然开朗正对衢州这个地方的中心城区及金衢盆地西部的百里平川。

古时衢州城里人登玉泉山百丹(担)坪是这么走的:出西安门经鹿鸣山过衢门山白云山脚沿石梁溪边衢徽古道,到静岩、麻蓬过石梁溪进杨家源登青峒峰(大靠山)。青峒峰(大靠山)是灵鹫山九峰中距衢州城最近的一座山峰,从杨家源登顶后再沿青峒峰(大靠山)分水线登上海拔1008米的玉泉山百丹(担)坪。这条古道上在石梁村东边,白云山的北麓有一山丘,形如莲花,自古就称莲花台。民间传说张良是黄石公的弟子,经黄大仙指点迷境中的张良辞官离开繁华的京都,来到瀔水之边白云山修炼隐身。莲花台也就成了众多神仙雅聚的场所。在这条古道上有关“衢门山”、“白云山”、“莲花台”、“石梁”、“枫林山”、“静岩”、“苗(山)岩”等地名,都是来自于道家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一曲白云莲台神仙传,和音飘然距今已是数千年,遥想当年,赤松了、赤须子、黄石公、东方朔、严子陵、王质、张良众仙雅聚。白云山上莲花台前,白云飘渺,仙乐和音留下几多佳传。从地缘文化的视角,石梁——白云山、灵鹫山在西汉时期,传入的主流是道家文化。

民国《衢县志》有云:白云山一名塔山。(康熙《县志》)在县西十五里。上有白云庵,亦名佛住坪。孤峰峭削,下瞰平畴,幽寂明秀。上凿崖石为池,养鱼半山。有泉莹烛须眉,四时不涸。赵清献有诗。详见《寺观》。清郑光璐诗:满身岚翠湿沾衣,远树阴浓百草菲。清福全输与老衲,朝朝枕石待云归。

苗岩在城西……,与珊塘村相近。昔有金、吴两师徒在岩修炼成道,旋由狮子山即白云山,化身成佛。村人范像岩内,左师右徒,后移置于庙。旱年,祷雨于岩,往往得甘霖,因名其岩曰苗岩。

民国《衢县志》这些记载表明,白云山“名山化”的过程有一个从山神祭祀到道家寺观、儒家教育读书处再佛寺的过程,民间信仰与儒道佛在白云山的活动有着高度正相关的关系,白云山名山化也与山中及周边景观的也有着高度的正相关的变迁。当然,最早是由张良后代推动的。白云山名山化几乎是张良后代借助“老道”、儒家教育读书处、“老佛”的路子。

根据张水绿老师《信安郡志》与《衢州市姓氏志》,白云山张氏据民国九年版《衢州西安抱珠龙张氏宗谱》载:贵和,名明,号辉普,汉张良17世孙。因王莽之乱(9-23),时世族多遇害。公带家属五百余口渡扬子江,传五世荘重至衢州白云山,其后裔广播宇内各地。据该谱世系表所载,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唐大臣张九龄都是张荘重之后裔。此支张氏,大臣辈出。

中华民族号称是“炎黄子孙”,关于黄帝的传说,有一件事是讲黄帝的修炼。连《史记》都说他修炼登天成了仙,这可能是人们对他的一种美好祝愿,所谓“万岁”、“万寿无疆”、“永远活在我们心间”的意思。但汉代的方士就用这个故事大做文章,还鼓动汉武帝去学习。另一件事是讲黄帝的谱系。在从尧舜到秦朝为止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所有的帝王,追根溯源,都是黄帝的后代。

类推,是因为张良世孙结缘白云山,才有了张良修身的白云山传说。

张良世孙荘重到白云山后,为了不能让那些跟随他流落于斯的子弟荒于学问,便创立了白云精舍(白云书院前身)这所家塾。从“儒学”的视角,白云精舍是衢州这个地方“儒学”传播的开端。到了唐宋,儒学才真正地向面上辐射。时,白云精舍已由原来的一所家塾发展成一所面向社会的儒学机构,改称白云书院。这所儒学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据《张氏宗谱》记载,三国时峥嵘镇总管郑平几个儿子都曾读于此。有清廉之誉的北宋大臣赵抃亦在此书院中得到熏陶。此结论,为张水绿老师根据有关《张氏宗谱》记载考证得出。

赵抃与白云山有不解之缘分。

白云禅寺和白云书院始建于哪一年现已无考,但从古城赵清献公祠中存的诗碑中,可知赵抃与白云寺僧人的交往非浅。从赵抃曾作诗赠白云山寺禅师中可以解读。

赵抃《白云庵偶题赠悟禅师》诗:“红麈无迹到山家,留待诗人大笔夸。坐石与僧谈翠竹,开樽邀客醉榴花。鸥随钓叟孤舟远,牛载村童一笛斜。占尽人间潇洒地,清风明月有谁遮。”

不知诗作何年?青少年乎?中年乎?老年乎?但文曲星赵清献将与寺僧的交谈、客友的醉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白云庵,得文曲星赵清献手迹,如获珍宝。禅师将赵公手迹诗勒于青石碑上,珍藏于寺庙之中,这一藏就近千年岁月,成为白云山寺院的镇寺珍宝。一直到清代,嘉庆七年(1802)遂昌拔贡华日融侨寓衢郡西乡读书时游白云庵,观阅到赵抃诗勒石墨迹,见字里行间,生气奕奕,于是用双钩描出刻之于碑,此碑现立现保存在赵清献公祠内供游人参观。

据衢州民俗研究者汪筱联与叶裕龙老师的考证,清代陈鹏年治衢善政,康熙三十五年(1696)西安县知县。陈鹏年不仅为官清正而且博学鸿词。诵读赵抃诗碑手迹后陈鹏年按赵公韵和七律二首:

其一,《佛住坪题壁用赵清献公韵》:“看山好处便为家,济胜芒鞋旧可夸。路转松阴闻梵放,林深冬昼见寒花。云萝百丈层霄近,紫翠千重去鸟斜。拟共攒眉迟信宿,重来与客语无遮。”

其二,《重过山家仍用清献公韵》:“隔年重问老农家,耙桠秋扬敢竞夸。旱后仅余菽责浪,霜前先透柏林花。茶瓜丈室松寮迥,箭括通天鸟道斜。自叹初农迟岁月,帽檐狼藉软尘遮。”

其中《重过山家仍用清献公韵》诗由陈鹏年亲自书法立碑勒刻存世。此碑现存于衢州市博物馆内,其复制影印版本,用展版立于赵清献公祠内,供游人参观。

难怪文曲星费淳也为白云山咏上一首《次赵公白云庵题韵》:“昔贤遗迹在僧家,墨沈犹新胜事夸。竹石苍凉风送籁,龙蛇飞舞笔生花。曲径佛拭星芒露,不厌披吟月影斜。我亦溵水侨寓客,高斋遥望白云遮。”

费淳(1739-1811)字筑浦。随祖父三衢教授费士桂来衢,就读于三衢学舍,后定居西安县城关(今柯城上街费家巷留有费淳府)。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费淳诗为赵清献公生花妙笔亲书的诗碑留下依据,也为赵抃与白云禅寺活禅师的交情作为一佛界趣事来夸奖。

嘉庆癸酉(1813)拨贡郑桂金《次白云庵偶题韵》:“琴鹤高风有几家,山庵遗句剧堪跨。亭边细草初眠鹿,竹外新泉自灌花。阅世渐警人老大,书墙不觉字歌斜。飞仙绿发何曾见,一角浮云月影遮。”

道光初年,充国史馆眷录、曾任江西永丰知县的龚士范有《次清献公韵二首》:

其一是“闲来蜡屐到山家,壁上诗篇赵叟夸。半榻清风曾捉尘,一庵明月思助花。老怀应共鸥情适,曲径偏宜竹影斜。异代劫灰消未得,禅燈犹有白云遮。”

其二是“幽闲素喜是僧家,供养杯泉味足夸。苔静有人来坐石,云深无处不裁花。到门岚气逼衣冷,海院棋严横榻斜。恰合高风琴与鹤,吾庐可爱绿胡逛。”

至此,说赵抃与白云山有缘是说得通的。

古代,原有小学与大学制。小学就是学习文字,等到进入大学,近于孔子的六艺教育,也就是德化为本的政治学。朱子所说的修身为本的大学,就是明明德于天下的大人之学,实则政治哲学。与此有同样意义的佛法小、大乘,小乘重律近于礼,着重于已利。大乘着重于自利利他,与大学接近。

2022年春,本人根据徐为全、金秀玲、严虹霞等七位文学爱好者合著《琴鹤清风》这部书的成果,以及张水绿、汪筱联与叶裕龙等老师的研究成果,在《衢州政协》第二期(总第193期)发表了《报效大宋的心灵种子》一文。认为赵抃的小学离家前靠大哥辅导自学已完成,在西山寺六年在老师与禅师的指点下既学大学又学大乘,相当于现代青少年完成了初高中课程。十八岁的赵忭重回浮石潭边陈庄保,成年的他心已不在家,想重走唐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研学路子。姨娘与大哥也看出他的心思。赵家这几年在姨娘与大哥的苦心经营下已摆脱艰辛困窘,加上姨娘的徐氏娘家不时资助,已有力支撑他在家研学。姨娘舍不得,觉得赵抃不到二十岁不宜出远门,于是同赵振商量,送他到灵鹫山东南麓的白云庵书院研学。相当于在白云山完成了今大学的高等教育。之后在开化村头镇四村双竹园完成了今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

从前白云禅寺与天宁寺都有 “端肃诵经一星期种百善根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无量千万佛,总祈佛佛降祥,挽转天心,出衢民于水火”、“虔诚礼忏七昼夜到五行坛设金星水星木星土星火星,连贯亿光星,务乞星星耀吉,维持世运,奠柯邑若苞桑”的长联。“五佛”为:梁代古刹天宁寺为一佛,鹿鸣山寺为二佛,过衢门山接待寺登白云禅寺为三佛,大考山转轮禅寺为四佛,百丹峰玉泉寺为五佛。也就是说,城里人到白云山,出花园岗大都沿石梁溪并行的古道走。在城里人看来,白云山静岩是同一个地方。

民间传说白云山是麒麟山,但从衢州古城西门碧春楼上眺望:白云山三座山峰,恰是一座笔架造型,可称为笔架山。笔架山应出文曲星,文曲星千年一遇白云山神仙传在二千年前的汉朝升起了第一颗文曲星,是汉相张良辞官隐身修炼成仙的故事。

据张水绿介绍,衢州城区赵氏 据《新唐书•宰相表》载:赵德胄(唐玄宗时人),祖居新安(衢州古名),徙居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2世景旦(即赵淑,赵植祖父),3世宪;湖南衡山民国十八年版《赵氏九修族谱》“总录”载:7世孙赵凝(约886—?)状元高第,历官尚书,赠太保,自衢州徒居湖南潭州九十二都孚神乡,光引、光裔、光逢,乾符五年进士,累官至宰辅;8世药师,五代时迁洛阳;又据兰溪西山寺村《赵氏谱系简明表》载:11世孙赵策五代时又回迁于越(即衢州),卒于婺州;城北书院赵氏 据南昌县清光绪三十年版《信安赵氏宗谱》载: 13世孙赵湘,约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居城北,裔孙散居衢州、兰溪、浙北于潜、江西南昌、湖南衡阳等地。赵抃无疑是土生土长的北宋衢州人,他生于斯,长于斯,求学咏诗于白云山麓寺峰之间也无疑是第二颗文曲星。

“温雅豪迈衢州人,同学少年若弟兄。六十年中常入梦,石梁静岩夜夜心。”金庸的《北国初春有所思》记录了与国家领导人的会谈,留存世间更重要的是“铁肩担道义”的政论文章。他同赵抃一样,也以佛为心,以道为骨,以儒为行,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也无疑是现代白云山静岩升腾起的第三颗文曲星。

若如此,考虑到——浙江省立衢州中学是千年教育的一个缩影!白云山静岩能否融合省立衢州中学校史建设一个青少年教育基地呢!?

这,需要社会各界的老师共同关注与思考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