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灵鹫山上这块张天师划剑石
2020-04-22 16:01:04
  • 0
  • 0
  • 2
  • 0

浙江灵鹫山上有一块张天师划剑石——是一块“有记忆”的见证灵鹫山历史的遗石。山志寺志等必须建立在翔实可信的文字记载或实物印证的基础上,传说若没有较为翔实可信的文字记载,或实物印证,仍不能作为信史。但若把张天师划剑石置于古代衢州地域文化全息场就可以作为浙江灵鹫山佛教文化的缘起的历史坐标的参考原点。

传说是这样的:灵鹫山中峰南支从蓑衣坪到大岗尖、天台山为大禹王初到古衢州降伏洪灾的地方,灵鹫山西南白云山的北麓莲花台传说是众多神仙聚会的场所,一曲白云莲台神仙传,和音飘然距今已是数千年,遥想当年,赤松了、赤须子、黄石公、东方朔、严子陵、王质、张良众仙也时常到灵鹫山的百丹坪、天台雅聚。传说张天师腾云驾雾到烂柯山时,闻衢西北灵鹫山一带山呈灵气有意到此神游。当张天师云游到白云莲台歇息脚时,有一条狗向他点头招呼。张天师一看,是条神狗,走过去拍拍狗头,狗便温顺地朝灵鹫山方向跑去,不时回头招呼,张天师便一路跟着来到灵鹫山今灵鹫寺所在地。原来这狗是灵鹫山的神灵,每天吃饱饭后就跑到今灵鹫寺所在地静坐,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霜雪地,都持之以恒。狗神却更神灵,晓得张天师要到灵鹫山,于是就到白云莲台去迎接,想得到张天师的欢心后,好跟着他游览四方。张天师与灵狗从狮子山(大荫山)后的紫荆峰以进天台山历披云掌、敛门缺,到大岗尖蓑衣坪再到今灵鹫寺所在地。张天师下山后,狗也跟着,快到风车口张天师请它回,它不回,到了风车口张天师又请它回,它还不依。张天师有意让灵狗为灵鹫山添灵气,不让它走。当灵狗从风车口走下百来步时,张天师故意气愤地挥剑在路边石块上用剑尖一划,一声不响地走了。灵狗慑于张天师的威严,只好留在灵鹫山上。

从张天师神游灵鹫山之后,名气也越来越大。汉析太末县置新安县(衢州)其疆域包括今柯城区、衢江区部分、江山、常山、开化、和江西婺源、德兴、玉山、广丰,福建浦城,安徽休宁,杭州市淳安,丽水市遂昌部分。自东晋起,原汉新安县(衢州)内,东晋葛洪“结庐练丹”于三清山,自古享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盛誉。印度高僧慧理也从中原入浙西到灵鹫山开山。

从“教”与“学”着眼,古代衢州地域最先输入的是道,其后是孔孟之儒,最后是释。道儒释在古代衢州地域的先后输入又天然地连接着烂柯山、白云山、灵鹫山的名山化过程。

先说烂柯山成名的年代。现代著名作家邓拓在《烂柯山故事新编》一文中深情地说过“我曾见过许多朋友,到浙江一定要看看烂柯山。”古代历史名人虞喜、白居易、韩愈、贺兰进明、陆庶、孟郊、权德舆、罗隐、谢灵运、赵抃、苏东坡、陆游、杨万里、朱熹、萨都刺、刘基、李渔、朱彝尊、左宗棠、费淳及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等等曾来此观光,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晋太宁中(约325年)成书的《志林》记载:“信安(衢州)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遂归,乡里已非矣”。这表明,在《志林》作者虞喜(大约卒于345-349年)之前,仙道之说在古代衢州已十分盛行。从地缘的视角,道教的创立者张道陵于汉顺帝时传道于四川鹤鸣山中,其玄孙张盛又在西晋永嘉年间(永嘉307-313年,永嘉年间算西晋末)从四川移居龙虎山(江西贵溪上清)。衢州与贵溪只有咫尺之遥,便于道教徒入境传播仙道,烂柯山王质遇仙故事便应运而生。还有一个地缘因素,古代衢州从汉析太末县置新安县历88年,改信安县一直到隋唐,县治所在地就在烂柯山石室一带,无疑会助推“烂柯山”成名。虽然,以“烂柯山”命名在唐元和之后,但其“青霞第八洞天”成名却在张道陵玄孙张盛在西晋永嘉年间从四川移居龙虎山之后不久。

古代衢州,在张道陵玄孙张盛西晋永嘉年间从四川移居龙虎山之前,白云山与灵鹫山已是众仙集聚的场所了。今白云禅寺有一块白云山志碑,上面载:“西汉开国勋臣留侯张良暮年修身之所”。张良所处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当时上层人士都信奉老子创立的道家。张良有机会到衢州这个地方的名山修身当在公元前195至前186年之间。张良自然信奉黄帝的文化精神与道家神仙文化。白云山周围的“衢门山”、“白云山”、“莲花台”、“石梁”、“枫林山”、“静岩”、“山岩”等地名,都是来自于道家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一曲白云莲台神仙传,和音飘然距今已是数千年,遥想当年,赤松了、赤须子、黄石公、东方朔、严子陵、王质、张良众仙雅聚。白云山上莲花台前,白云飘渺,仙乐和音留下几多佳传。

但“烂柯山”“青霞第八洞天”与“白云山”并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东汉顺帝时(126—144年), 张陵 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末的政治风气以及魏晋玄学的社会购货直接影响着道教的行为方式和存在认识。它们虽然同出于对老庄学说的认识,但竹林七贤等人的行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为规则上有重要的先风之要。魏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对道教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助力。东晋道家的著名学者葛洪的 《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烂柯山”“青霞第八洞天”成名于张道陵玄孙张盛西晋永嘉年间从四川移居龙虎山以及东晋葛洪“结庐练丹”于山三清山等等高度相关。也可以说,“烂柯山”“青霞第八洞天”成名于魏晋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及普传的大道。

“白云山”成名的背景是,黄帝的文化精神与道家神仙文化。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把握这个历史时点很重要。从历史长时期看,从“教”与“学”的视野,在佛家文化进入古代衢州之前,黄帝的文化精神与道家神仙文化,如,春神句芒及其神话已在灵鹫山及衢州这个地方流转千年。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春神及其神话,而中国古代的春神就是句芒。《礼记》《吕氏春秋》《山海经》等古籍里记载了春神、木神句芒。在传说中,句芒是辅佐伏羲的大臣,死后成为东方之神、草木之神和生命之神。神话传说中,浙江灵鹫山梧桐峰上多梧桐树,被春神句芒看上了。居住下来的句芒使得山上的梧桐树以及其他树木都长得越发茂盛。山民感恩,便在山上盖起了一座庙宇,用巨大的梧桐树根雕了一个神像供起来,因山庙太小,后又建起“梧桐祖殿”。浙江灵鹫山“九华立春祭”成为全世界唯一一处保存着供奉春神句芒习俗的地方。

张良5世孙张贵和于公元前116-111年即汉武帝元鼎年间在白云山开办了传播儒家文化的白云精舍(白云书院前身)。张贵和不远万里带着本家族300余人来到衢州这个地方,他不能让那些跟随他流落于斯的子弟荒于学问,便创立了这所家塾。从“儒学”的视角,白云精舍是衢州这个地方“儒学”传播的开端。后由一所家塾发展成面向社会的书院。三国时“开衢首宦”的郑平几个儿子都曾读于此。后溪棠荫人唐初儒臣陈叔达、有清廉之誉北宋清献赵抃公都在此书院中得到熏陶。

前面指出,从“教”与“学”着眼,古代衢州地域最先输入的是道,其后是孔孟之儒,最后是释。其实,这个“道”,起先并不是“教”,而是黄帝的文化精神与道家神仙文化,到了“烂柯山”“青霞第八洞天”时期,才是“教”。只这样区分使人们更明白,在佛教文化进入灵鹫山以前,就已经是神仙的雅聚的东南的灵山了。

在“六朝”,浙江“山中”的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随着佛教山寺的兴起、道教洞天体系和山中修道的宫观化,一些山岳成为寺馆集中的宗教圣地,浙江山岳也完成“名山化”的过程,文化景观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地理格局。从若从钱塘江上游发源地——衢州与下游入海口——杭州地域的视角聚焦去发掘“六朝”时期“名山化”的过程,位于柯城区的浙江灵鹫山会有另一番天地。这期间浙江“名山化”的过程有一个从山神祭祀到佛道寺馆的过程,佛道与民间信仰在山岳中活动有着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名山化,特别是南方洞天福地的出现与山中景观的有着高度的正相关的变迁,几乎是“老佛”借助“老道”的路子。

这样说来,是佛家弟子借张天师手,剑指东晋期间信安(新安)县境内,葛洪“结庐练丹”于三清山,印度高僧慧理从中原入浙西到灵鹫山开山了。

2020年4月22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