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衢州古城首寺的三点思考
2020-04-17 11:25:40
  • 0
  • 0
  • 5
  • 0

本文缘起对徐映璞《浙江灵鹫山志》的解读与灵鹫山朝山进香东南古道的考证。笔者在此文中,选定的视野的是衢州地域主导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于姑蔑(姑末)之地设太末县,隶会稽郡,太末县治在今天的浙江省龙游县。东汉初平三年(192)分太末县置新安县。为衢县建县之始(治所在今浙江省衢州市),仍属会稽郡。晋太康元年(280)因与今河南省灵宝市的弘农郡新安县同名,改新安为信安,新安县历时88年。其疆域包括今柯城区、衢江区部分、江山、常山、开化、和江西婺源、德兴、玉山、广丰,福建浦城,安徽休宁,杭州市淳安,丽水市遂昌部分。

衢州古城有一个自石室筑城到峥嵘山(府山)筑城再到宋代筑城及其后的历史变迁。新安县治在今柯城区石室村一带。峥嵘山是衢州古城的发祥地。西晋太康元年(280)在峥嵘山设立峥嵘镇。隋朝之前,行政中心在石室村一带,军事中心在峥嵘山。到唐朝时,县治与府衙的行政中心和军事中心同设在峥嵘镇。

从源头上说,衢州古城起源于峥嵘山屯兵。峥嵘山屯兵最早见于史籍的是西汉末年(约前32-25年)汉成帝年间柴宏屯兵峥嵘山,二百年后,即嘉禾五年(326)孙权命征虏大将军郑平(206——299)领千人戍守峥嵘山,当时,峥嵘山尚无城郭。今人大都以征虏大将军郑平(206——299)领千人戍守峥嵘山,为衢州古城建设的起点。征虏大将军郑平(206——299)也被尊称为“开衢首宦”。

《三国志·凌统传》有如是记载:“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得精兵万余人,过本县(指新安),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

它说明,衢州古城,当先有寺而后建城池(《汉书注》: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有一种意见认为凌统步入寺门之寺实为府庭)。

凌统步入寺门之寺,最迟应建于东汉·建安年间(196-220)。根据《龙游县佛教志》记载,三国时期东吴的赤乌年间(238—251)衢州的龙游已建寺奉佛。衢州古城在东汉·建安年间即佛教在境内已香溢四野。吴·天纪三年(279),晋武帝司马炎大兵压境,欲过江攻吴。时年七十三岁的郑平将军,将家人子女迁居各地,自己却在天纪四年(公元280年),作出“居署舍为梵刹,延僧奉佛,而身且隐于山林之间”。可以肯定地说,在“开衢首宦”征虏大将军郑平“居署舍为梵刹”时,衢州古城信徒已较众多。郑平说:“桑榆景暮,感念于生寄死归之说,崇尚释教,虽道不相同,抑亦劝人为善之一端,非所以妄冀冥福也。居署舍为梵刹,延僧奉佛,而身且隐于山林之间。”由此可推定,佛教传入衢州古城至少有1800余年的际会风云。从东汉·建安年间(196-220)的“凌统步入寺门之寺”到天纪四年(公元280年)郑平“居署舍为梵刹”当为衢地佛寺之首。

郑平舍家立寺,应是家庙、经堂之类的寺院。郑平宗谱中记载郑氏后裔、元代衢州路教授郑子仁撰《始祖开国公舍宅建寺宋祥符来历》文云:“今大中祥符寺,在府治西北隅,即峥嵘镇是也。晋永嘉二年戍午为吾始祖开国公舍宅所建。”此为有关祥符寺溯源的文字记载。此可理解为永嘉二年(308年)后,郑平家佛寺成为由僧人管理的庙宇

东晋时南方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尤以建康、会稽两地最为重要。而浙江的佛教,自东晋以后一直非常发达,实为全国的佛学中心地之一。两晋时期,道家学说和道教之风象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信安大地,与此相关的神话传说在各地不断诞生;而寺庙的钟声虽早在东汉立县之初即已清脆地回荡在县城的上空,到了两晋和南北朝,它恰似一泫清流,慢慢地渗入到了各个角落。一时间,信安境内,寺庙大兴,一批批佛教信徒一夜间改头换面循入空门。它也许是域内的隐士、逸民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折射。到了梁·天监三年(504),郑平家佛寺,赐额“郑觉寺”。之后,与同朝新建的“天王寺”、“石桥寺”、“天宁寺”推动了衢州地区第二次立寺庙高潮。

唐·神龙年间(705-706)“郑觉寺”改额为“龙兴寺”。705年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改元神龙。赐衢州“郑觉寺”改额“龙兴寺”,顾名思义“大唐神龙兴旺发达”。唐代帝王信佛,在贞观三年(629),太宗遣玄装西行求法,十七年后(645)玄装返唐。这是中国译经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对各地寺庙影响较大。再加上则天朝时,武后大造佛像,各地寺庙也塑造佛像成风,衢州地区的古寺也应在期间走向鼎盛。

贞元十年(794)唐相陆贽罢相来衢寻游烂柯仙境。在衢购田买宅欲过隐居生活。次年被召返京,陆贽将田千亩捐赠给龙兴寺,这为古刹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贞元十六年(802)郑平十九世孙郑式瞻任衢州刺史。受皇室信佛影响,式瞻捐资修葺殿宇,塑立516尊罗汉,建造会宗堂,祀奉先祖郑平塑像。这使龙兴寺(祥符寺)成为浙西最大的罗汉道场。

北宋·咸平元年(998),衢州通判韩昌龄撰《龙兴寺(祥符寺)塔记》。

景德年间(1004-1007)更寺名为“景德”。

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以年号封天下寺院。龙兴寺赐额“大中祥符禅寺”。此名一直延续下来,相沿至今。

1951年,全国破除迷信,僧人还俗,佛像拆除,寺产划归市(县)人民医院。

从凌统步入寺门之寺起,1800余年的际会风云,大小寺庙总和近千,时起时落,时毁时建。其中最具规模、年代最远、影响最大的要数龙兴寺(郑平家佛寺、郑觉寺、龙兴寺、大中祥符禅寺),从天纪四年(公元280年)郑平“居署舍为梵刹”到1951年改作市(县)人民医院,历1670年。椐“《全唐文》卷三一九李华”载:寺中立《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对每任剌史的履历都作详尽记述。于是,声名远扬。民国十二年(1923),衢县成立佛教协会,会址设祥符寺内,弘一法师任主事。大中祥符禅寺被弘一法师赞称为“胜境标绝,为三衢诸刹之冠”。

现在的问题是,龙兴寺(郑平家佛寺、郑觉寺、龙兴寺、大中祥符禅寺)这所最具规模、年代最远、影响最大的寺庙,再兴建意义、如何结合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再兴建以及建于何处有利于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这些都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在此仅提三个思考性的问题。

第一,龙兴寺源头即郑平家佛寺、郑觉寺,也是郑氏宗祠,避开佛教文化不说,为“开衢首宦”再立宗祠性的佛寺,也会有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衢州柯城第一大姓为郑姓,视郑平为始祖。据考察,衢州柯城郑姓主要分布在大灵鹫区域石梁、九华一带。郑平29岁宦居衢州,93岁逝世,在衢州至少生活了64年。他子孙满堂,有5个儿子,19个孙子。而且,子孙“能世其业,皆为显宦”。他们曾经在临安、湘东、豫章、扬州、广州、歙州、泉州、建州、桂阳等地做官,迁居婺州、处州、明州、温州、杭州、扬州、泉州、桂阳等地。胞弟郑昭是入闽始祖,3个儿子也“能世其业,皆为显宦”,迁居泉州、建州。东晋时,衢州郑氏30多人居官江南,可谓称雄江南了。据统计,中华郑氏今有1300余万人,浙江最多,福建次之,在台湾是第十二大姓氏。这恐怕与当年郑平家族称雄江南有关吧。

衢州现存30余部郑氏宗谱,如开化霞山郑氏宗谱、常山象湖郑氏宗谱、柯城王家坂郑氏宗谱、石梁郑氏宗谱、衢江湘思郑氏宗谱……绝大多数是郑平嫡裔,记载得格外详细。现在宗谱文化全国各地搞得轰轰烈烈,再兴建龙兴寺(郑平家佛寺、郑觉寺、龙兴寺、大中祥符禅寺)对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再兴建龙兴寺灵鹫山朝山进香东南古道石粱溪一带为理想的选址。

晋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马炎统一吴地,73岁高龄的郑平“义不受职,解冠归隐山林”,“捐居署为梵刹”隐居常山。这个地方,西靠天马山,东临常山江,群山怀抱,文峰独秀,当年是个世外桃源,属士人隐居的胜地。他的长子郑宠落叶归根时,“夫妇合葬定阳里南,即今三介溪(常山城南)”。郑平与幼子郑济居住在这里,其水路直达现在的衢州、杭州,陆路直通闽、赣,外地当官的胞弟郑昭和子孙们回家探亲也方便。郑平“终于晋元康九年(299)已未六月初一,享寿九十有三”。隐居常山20年又墓葬柯城鲁安山。其原因有三:一是父亲郑庠墓地在鲁安山。“以孝作忠”的郑家人九泉之下还要尽孝哩。二是夫妇合葬,泉下团聚。元配刘氏和继娶王氏已经先眠鲁安山了。三是便于后人照顾。鲁安山在城西三里,晋怀帝时“初为信安令”的少子郑济照顾方便。据民国《衢县·望族志》记载,唐、宋、元、明期间,鲁安山墓地均有郑氏族人守护,香火千年不绝。更有当地前辈传说:鲁安山墓地有花苑,规模宏大,郑氏族人世称花苑岗。久而久之,花苑岗成为地名了,鲁安山却渐渐被人遗忘。仅存一个鲁安塘,五十年前开办河西砖瓦厂时尚且保留原名。

由于城市建设的限定,龙兴寺不可能再在郑平“捐居署为梵刹”之地,也不可能在花苑岗鲁安山再兴建,为配套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应刻选择灵郑姓集中的灵鹫区域石梁溪沿线。这一带是千年的衢徽古道上的一条重要的灵鹫山朝山进香东南古道。古时衢州城里人登灵鹫山玉泉禅寺是这么走的:出西安门经鹿鸣山花苑岗鲁安山过衢门山白云山脚沿石梁溪边衢徽古道,到麻蓬过石梁溪进杨家源登青峒峰(大靠山)。登顶后再沿青峒峰(大靠山)分水线登上海拔1008米的玉泉山。这条古道若以梁代古刹天宁寺为起点,沿途佛寺都与金华圣者徐志蒙定光古佛有关。以前柯城区白云禅寺有 “端肃诵经一星期种百善根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无量千万佛,总祈佛佛降祥,挽转天心,出衢民于水火”、“虔诚礼忏七昼夜到五行坛设金星水星木星土星火星,连贯亿光星,务乞星星耀吉,维持世运,奠柯邑若苞桑”长联。“五佛”为:梁代古刹天宁寺为一佛,鹿鸣山寺为二佛,过衢门山接待寺登白云禅寺为三佛,大考山转轮禅寺为四佛,百丹峰玉泉寺为五佛。龙兴寺是宗祠与寺庙合一,选“五佛”古道之途,其实是回归了“开衢首宦”郑平将军“捐居署为梵刹”的本意的。

第三,在石粱溪一带再兴建龙兴寺也起到了弘扬衢州地域主导文化重要关节点作用。

在石粱溪一带在“五佛”古道之途古道上有关“衢门山”、“白云山”、“莲花台”、“石梁”、“枫林山”、“静岩”、“山岩”等地名,都是来自于道家神话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一曲白云莲台神仙传,和音飘然距今已是数千年,遥想当年,赤松了、赤须子、黄石公、东方朔、严子陵、王质、张良众仙雅聚。白云山上莲花台前,白云飘渺,仙乐和音留下几多佳传。白云山志碑载:“西汉开国勋臣留侯张良暮年修身之所”。张良所处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当时上层人士都信奉老子创立的道家。张良有机会到衢州这个地方的名山修身当在公元前195至前186年之间。张良自然信奉黄帝的文化精神与道家文化,而其5世孙张贵和于公元前116-111年即汉武帝元鼎年间在白云山开办了传播儒家文化的白云精舍(白云书院前身)。张贵和不远万里带着本家族300余人来到衢州这个地方,他不能让那些跟随他流落于斯的子弟荒于学问,便创立了这所家塾。从“儒学”的视角,白云精舍是衢州这个地方“儒学”传播的开端。后由一所家塾发展成面向社会的书院。三国时“开衢首宦”的郑平几个儿子都曾读于此。后溪棠荫人唐初儒臣陈叔达、有清廉之誉北宋清献赵抃公都在此书院中得到熏陶。唐武德四年,衢州府儒学,为江南东道早期创办的5所州学之一,一直延续到清末。到了南宋,衢州这个地方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美誉,是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浙江的历史文脉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优势。抗日战争期间,衢州一中搬迁到“静岩”,一代武侠文学大师就在这里念完高中,并同浙江灵鹫山灵鹫寺结下一段佛缘。金庸是个奇人,在没有到过大理的情况下,一部《天龙八部》让大理蜚声海内外。直到1998年75岁的金庸才第一次来到自己笔下著名的大理。应该说《天龙八部》的因缘种子是在衢州的浙江灵鹫山播种下的。

综上三点,再兴建龙兴寺(郑平家佛寺、郑觉寺、龙兴寺、大中祥符禅寺),可为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等进行衢州地域主导传统文化赋能。

2020年4月17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